概艺网(概邦) www.getarts.cn|一网打尽艺术圈
概艺网getarts.cn——发现艺术背后的故事
登录|注册

快速发布

作品

生活

机会

大事

介绍

《围观者》

  • 创作时间: 2014-10-01
  • 创作地点:
0《围观者》板上油画,240CM乘以150CM,2014年作。100000元人民币,刘清路作品集。.JPG 《围观者与旁观者》 ——刘清路作品大企鹅系列《围观者》《旁观者》文字描述. 作品对应描述: 此作品最初只是在描述围观者的场景,可当我画完把画倒换过来的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 画面里的主角——孤独的两个可怜的小企鹅——不只是变换了实体位置,同时也变换了画面视角和心理视角——从被围观者变成了旁观者。 两者之间的转换在画面里竟是如此容易。 读鲁迅《彷徨》里的《示众》,开始急于看完,结尾处了竟没发现砍头的描写——回头重读,发现那句——“好”——便是高潮了。回头一想,坏了,中计了——这么说来,我岂不是也是如同文中描绘的围观者一样——因为心态一样吗,都只为看那砍头的一瞬。 本来是个旁观者,一念之差——围观者了。 这也涉及到我一直以来的思考——既是,我所一直鄙夷的围观者和我总在不自觉的做着的旁观者——到底哪一个是可以符合我的所愿的? 围观者: 一方面,无论是儿时教育灌输的鲁迅关于对围观漠视者的鄙视与厌恶的影响——还是现实中屡屡遇见的对“围观群众”事件的反感都在让我心理极为反对,鄙视,甚至歧视围观者。 另一方面,假如这些事件,连围观者都没有的话——那不就更为证明漠视到处都是? 旁观者: 一方面旁观者清——是对与事件和理论描述。 另一方面旁观者本身的意义与漠视——围观者——麻木——等等词汇又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关于漠视和这些词语的联系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证明: 老北京的胡同里的人把学生示威游行等等社会事件称为“过学生”。典型的漠视心理。 杀鸡儆猴——杀鸡可以警猴——猴子即是旁观者又是围观者。这说的是数量导致位置的描述转换。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鲁迅《示众》。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看的人;被看的对象。”——摘自 愚不可渔 《国人的冷漠,想起鲁迅笔下的"看客"》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 只提问题,不下结论——因为没有结论。 或者说,可以有无数结论,相对于无数的对应物和观点,对应物合理结论都是可行的——无数结论,便是没有定论的结论。 这也同样是,没有结论。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只是词语之争——但这些词语的对应事件和心理存在却是实际存在的。
(0)
评论

《围观者》

还可以输入99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