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视频>人物>刘勃麟 --- 隐身即“伪装”


1973年生于中国山东省,
就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1年毕业并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因为他的行为影像作品,在艺术媒体界被人熟知为“隐形人”。

 “当代艺术”的界定,既不能仅凭其“当代”而获得合法性,也不能仅凭作品的形式、题材等就具有合法性,最重要的在于艺术家是否富有批判性和创造性地通过艺术媒介关注时代精神的根本性转变、反映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并敏锐地表达对社会、文化的态度,触及人性和社会文化本质。

刘勃麟的行为艺术是在2005年开始的,创作的导火索是当时的一个社会事件:索家村艺术区的拆迁。95年毕业,到05年他有大量的创作,对他来说,那是一个积累期,也由于艺术市场的逐渐繁荣,居住在艺术区里的每位艺术家都觉得自己的艺术理想即将实现。却在此时,得到了自己的工作室即将被拆迁的消息。他创作了“隐形人”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抵制粉饰太平、抹除痕迹的做法。以此,来反应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对艺术家群体的关注。

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尤其是通过他的“伪装”装置,讨论着现实社会问题。通过行为艺术、摄影等媒介,刘勃麟将自己隐身于充满了矛盾和讽刺的现实环境中,以此来剖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关于行为艺术或影像艺术,因为太过当代,常常会被过度解读。刘勃麟的创作初心相对直接,就是反应当下的问题。此次艾米李美术馆的展览,也是疫情期间闷头创作的结果。他很少在北京做展览,因为大多和国外的艺术机构合作或受邀办展。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隔离期间,艺术家刘勃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受到“零像素图像”的理论启发,艺术家在实践中对软件工具的选择、时机的把握进行思考,在不断否定不断改进的同时,慢慢总结慢慢呈现,最后完成了一系列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我们称之为“虚拟绘画作品”。


毕加索和布拉克尝试从同一物体的多个视角来提纯它的本质形象。新兴科技的发展也让刘勃麟注意到了另一种表达的可能,他尝试将产自社交网络的图像重组合一,通过扭曲、放大、交错等手法,将原有图像转变成全新的图像。

一切皆在当下。这种技法相似于雕塑师以泥土塑形,这与刘勃麟学习雕塑的教育背景不谋而合。当事物重组聚合,直到艺术家决定停止的那一刻,图像定格在这个‘心灵凝结’的瞬间。这里,依靠的是艺术家当下的直觉。他们运用的艺术技巧,类似于不期而遇的偶然,一种冥想和自发的冲动。
对于刘勃麟来说,这样的作品不再局限于题材,而更多的是信息、能量、意图,或意识层面的扩展。
一件当下的作品就在诉说着当下。此次展览名为“Now Now”。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