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视频>人物>戴耘 —— 物我相容、物我同春



 “雕塑对我来讲,无疑是打开了一个更开阔的,或者说更直接的人与世界,人和宇宙之间的一个通达的路径。”

  艺术家戴耘,西安人, 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有多件作品获奖、被国家级艺术场馆收藏。更多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是以“砖”为语言“一战成名”,但戴耘却始终保持着对雕塑材料的敏锐嗅觉。

 “砖这个东西对我当时来说是有启发的,我怎样转换成一个艺术家个人的语言,就像批评家王林老师说的我用这个砖不是简单的炫耀技术,是把砖本身作为物,作为物品,这是当代艺术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激活和彰显出来,使其成为一种实用的一个几何体建筑的一个功能以后脱离出来,从而把它激活了。”——戴耘

 对于雕塑的成型方式,从方法论个人语言面貌上讲,“砖”语言在当年有极大的新意及材料特质,但匆忙间已过去十年, 顺应时代的当下,是戴耘对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18年秋,戴耘工作室所在的深圳大鹏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拆迁工作,对于拆迁的旧屋、街道中的拆迁物件,例如砖头、瓷片、钢筋、下水道、破损的瓶瓶罐罐、门牌号、铁皮等,撬动了戴耘的心境,于是开始收集物件。每天面对这些废旧垃圾,好像跟这些物件之间有了对话、交流,每一个都在彰显着自己的存在。这便是《物境》系列的开端。
“有些砖头垛子上印着当年工厂的字句、有的家具残件上保留了主人使用过的生命痕迹……”——戴耘

   对于工业废料,日常生活的垃圾再处理已经被大众所关注到,那么戴耘对城市化进程中废旧垃圾的收集,源于他对时代进程的关注。慢慢地,回收回来的这些废料,也转变成了他重要的创作材料之一。

    这是一个对废料的控诉,也通过这些废弃物料创作了《物境》系列作品,让人们可以直观到看到废料以鲜活,美好的状态“重生”,甚至这也是提出一个城市化进程中的废弃物料再利用的观点。
佛家有语“境随心转”也许是随着自己的心境,来得更自由、随性,使得此时但作品从之前红砖与水泥格子的理性排序中解脱出来,得到更多的关于材料本身、物的彰显和释放。


在雕塑创作的过程中,戴耘意识到人类生命的各种局限性,试图聆听造物主的启示、指点进而表达他们对超越性能量的感悟!因此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他更多的体会到内心和物之间的交流、进入,即物我相容、物我同春的境界。


从以砖为媒介,作为起初戴耘雕塑作品的创新和呈现,再到近期作品中城市废弃旧物的收集再利用。戴耘都在用廉价而普通的材料进行严肃而认真的雕刻,这个行为不再只是单纯地调和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在与万物对话和交流中,建构一条引人思考的艺术通道。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