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视频>人物>武妍希:乘物以游心

——油画媒材的探究及应用
 
各种新材料的应用,众多科技手段的介入,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使得艺术创作呈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传统绘画媒材不再是艺术家创作的单一选择,艺术正式进入泛艺术化时代,各种新手段、新技术层出不穷,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任何材料和技术手段来表达自己。那在传统绘画媒材被应用了数百年之后,是否还存在新的可能性呢?于是,在油画媒材里寻找新的可能性,成为了我绘画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通常,一幅油画作品是由各色油画颜料以及各种不同特性的媒介剂(油)、油画笔及油画刀等工具来完成。油在绘画过程中,起到延迟或缩短绘画时间以及给作品润色的效果。这个特性与东方水墨画里的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墨分五色,是因为有水的介入,使墨分出不同的色阶,从而使画者能在二维纸面上,画出三维立体的空间效果来,水和油都起到了稀释颜料、并使之流动起来的作用。

作为东方人,对水有着基因上的亲切感。《道德经》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在东方水墨画里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它又不可视,最终只借墨的浓淡示人。水对墨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四季交替、万物生长也是如此,是一个从量变到质的显化过程。中国的《易经》也揭示了这一自然规律,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此消彼涨,是一个潜移默化,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国传统艺术的部分哲学思想就来源于《易经》,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相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和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植根于如此恢弘、博大、玄妙的文化土壤中,借助更具表现力的西方油画媒材,表达东方哲思精神已然成为可能。

当然,水和油的特性又有所不同,水能挥发直至消失,不留痕迹,而油用多了则会收缩起皱,甚至无法干透。如果像用水一样使用油来进行创作,就需要大量的实践,找出材料能表达的最佳效果。于是在十年时间里,大量的试错之下,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圆形代表“零”,万物从它开始,又到它结束,它既可以往内收缩至无形,又可以往外扩张至无限,是最具张力和包容性的形状。选择圆形画布作为绘画载体,能让油顺畅的在画面中流动,而不会碰到边边角角,并能充分体现“万物一体”的整体性概念。为了使色分子更具可视性,又加入了矿物质晶体,借助放大仪器可以呈现显微镜一般的微观效果。能充分表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精神内核。

西方油画媒材里的油代替了东方水墨画里的水,携带各色色分子及矿物质晶体穿梭、游走于圆形画布之内,相互穿插、交融、渗透,此时画者既是操作者,也是观察者,在物我两忘中完成了“乘物以游心”的审美体验。
写评论...